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
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没有平坦大道可走,还有许多的雪山需要跨越,还有许多的草地需要征服。”
7月23日,在若尔盖县“胜利曙光”——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前,活动主持人正为参加“长征路上看四川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阿坝行的“五支队伍”,讲述微党课《新长征路上永耀“胜利曙光”》。
正如主持人所讲,在若尔盖县,各族群众像“石榴籽”一样紧紧团结,以长征精神为引领,翻“雪山”,过“草地”,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。
当达扎书院敞开大门,迎接学习知识的群众;当藏医院又一次义诊,为农牧民群众带来健康;当唐克镇白河社区迎来新一轮游客,体验天边若尔盖的美景。一切,都在闪耀着“胜利曙光”。
“五支队伍”瞻仰“胜利曙光”——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
班佑河畔
700英烈的悲壮绝唱与胜利曙光
7月下旬,若尔盖热曲河畔鲜花盛开。90年前,正是在这里,穿越班佑草地的700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,再也无法渡过。
1935年8月18日,中国工农红军右路军先头部队从松潘毛儿盖出发,开始穿越面积约1.52万平方公里的若尔盖大草原。这里海拔在3000米到4000米以上,高寒缺氧、气候恶劣,全是没有路的沼泽地带。
那时,红军刚翻过雪山到达草地,伤病、饥饿、寒冷、缺氧,每一样都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,这考验着每一位红军战士。
在没有任何依靠的情况下,红军行军七天七夜,终于走到了第一个有人烟的地方,就是若尔盖县巴西镇班佑村。
在班佑经过简单休整后,右路军开始继续行军。当年8月28日,彭德怀总司令率先头部队走出草地并驻扎在若尔盖阿西茸的牙弄寨,命令当时的11团政委王平带上一个营的兵力和刚刚筹集到的粮食返回班佑草地,接应因疾病、饥饿滞留在班佑热曲河畔的红军战士们。
当王平等人走到班佑热曲河边,用望远镜观望时,只见对岸的河滩上背靠背坐着几百个红军战士,一动也不动。他们迅速过河,逐个察看,挨个摇晃,才发现这七八百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。
游客在班佑村参观
班佑村是当年红军穿过若尔盖草原,最先到达的地方。他们靠意志力战胜了最艰苦的路程,走出了茫茫草原,却未能走过河。
阿坝州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发现,红军三大主力数次过草地,总计损失超过万人,是长征途中非战斗减员最多的时期。而班佑热曲河畔牺牲的七八百名红军英烈,也是长征过草地众多回忆录中,记载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。
为了记录这一真实历史事件,纪念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壮举,根据开国上将王平同志的回忆录,创作了“胜利曙光”——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,并于2011年9月28日建成揭幕。
这组醒目的红色雕塑群,其主题部分刻画了24位红军战士相互依靠、双眼紧闭,紧紧依偎在刻有“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”的石柱周围,不远处一位手持望远镜的指挥员和搀扶伤员的红军战士形象,被取名为“胜利曙光”。
传承长征精神努力奋斗
这个社区集体经济固定资产达3500万元
“胜利曙光”闪耀在若尔盖发展的各个角落。上世纪50年代,唐克镇白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慧玲的父辈从成都来到若尔盖县,在张慧玲的眼里,成都、若尔盖都是她的家乡,藏语、汉语都是她的“母语”。传承长征精神,建设草原家乡,若尔盖姑娘张慧玲义不容辞。
2015年,已担任村支部书记的张慧玲,带领党员群众,以“党建+产业”模式,开始社区发展新篇章。
2016年4月,5名女党员带头成立“唐克镇白河社区手工社”,发动社区妇女将藏羌刺绣技艺转化为创收项目。初期采取“酒店代销+集市摆摊”模式,当年实现销售额8.6万元。当年8月,社区党支部整合资源,动员居民以资金、劳动力入股,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,正式构建起“支部牵头、党员垂范、群众参与”的发展机制。
唐克镇白河社区手工社
机制优化,让集体经济迎来蝶变。手工社出品的藏族刺绣、吉祥娃娃等特色产品,颇受客人喜爱。特别是融入了黄河九曲第一湾文化元素的“亚一则则”吉祥娃娃,年销量突破1.2万个,带动社区87名妇女年均增收1.8万元。2022年,手工社获评“阿坝州非遗传承示范基地”,产品入驻四川文旅官方电商平台,实现线上销售额占比超40%。
2017年,社区成立的“天际湿地骑行环游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”,累计投入资金1200万元,建成骑行驿站3处、藏药浴中心1座,开发湿地徒步、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。
2019年,当地引入太平洋电影院后,形成“白天游湿地、夜间观电影”的文旅消费闭环。2023年旅游旺季期间,合作社单日最高接待游客1500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0万元,社区集体经济资产达3200万元,较成立初期增长近20倍。张慧玲透露,截至目前,社区集体经济资产已经达到3500元。
社区集体经济取得长足发展,居民们也从中享受到了发展红利。张慧玲介绍,集体经济收益按“50%再投入、30%居民分红、20%公益事业”比例分配,2023年实现人均分红2800元。社区利用集体资金完善基础设施,建成文化广场2处、安装太阳能路灯65盏,惠及289户居民。
值得一提的是,社区成立“若尔盖县草原骑行旅游协会”,吸纳周边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入,统一制定旅游服务标准,联合开发跨区域旅游线路。2023年带动周边农牧民销售特色农产品420万元,白河社区的“党建+合作社”模式在全县推广,为麦溪乡、辖曼镇等乡镇提供经验借鉴,形成“一社带多村、一村带多户”的发展格局。
张慧玲介绍,下一步,社区计划投资800万元建设游客集散中心,打造“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”,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阿坝典范若尔盖示范建设贡献白河力量。
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