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正统王朝中,宋朝的疆域相对较小,但其经济实力却显得尤为强大,甚至可以称其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,尤其是在清朝中期的背景下更是如此。宋朝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发达的商业贸易,特别是对外贸易的积极发展,可以说宋朝将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。然而,作为同样由汉族建立的明朝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,不仅采取了抑制商贸的政策,还实施了海禁,究竟原因何在呢?
朱元璋在位期间,由于常年战争不断,国家资源大量消耗,直接导致国力的下滑。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,他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国内外所有对大明统治可能构成威胁的势力,以确保自己艰辛建立的江山能够稳固传承。对于海外的扩展,他显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去进行探索和投资。
随着明成祖朱棣的即位,局势逐渐转变。自从他通过武力夺取皇位后,便对各地的藩王实施了限制权力的政策,使得国内的政治局势逐渐稳定。在他的积极打击下,北元势力已经分崩离析,对大明已无实质威胁。而此时,明朝的国力相较于朱元璋时期有了显著提升,因此在朱棣统治期间,海禁政策也逐步放松,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便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。
展开剩余66%朱元璋出身于农家,对于发达的商业贸易并没有深刻的见解。在他看来,农业才是国之根本,尤其是在明初,国家迫切需要重振农业以增强国力。因此,明太祖实施了一系列鼓励耕作的政策,包括奖励种田、屯田以及恢复农奴的自由等,旨在为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。与此相对的,商业发展则被抑制,而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,这也为其海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依据。
作为东亚的一大强国,明朝周边的小国自然需要依附于明,形成了宗藩关系,习惯上每年都要朝贡。然而,明朝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,常常给予这些小国更为丰厚的回报,这在无形中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。这种不平衡的朝贡体系对于大明的长期发展显然并不利,明太祖后期因此开始严格限制海上贸易和交往,反而导致了小国的不满情绪。
值得一提的是,特别是在贪婪的日本曾发动过针对明朝的“朝贡之役”,这一事件导致了多位驻边明将战死,朝廷对此感到极为愤怒,直接关闭了闽浙地区的船舶港口,彻底切断了与日本的朝贡联系。
进入明中期后,海上相望的日本群岛陷入了战国混乱时期,这场长达百年的内战使得日本国内生灵涂炭,许多破产的武士为谋生计,纷纷逃入明朝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抢掠,一些明朝的海盗和流民也加入到这股潮流中,成为了困扰明朝多年的倭寇害患。
在倭寇肆虐的嘉靖时期,明朝政权曾颁布过三次禁海令,命令焚毁所有大型船只,进一步禁止明民与倭寇进行任何商业活动。同时,已经进入明朝市场的葡萄牙人也遭到驱逐,可以说嘉靖年间是整个明朝历史中禁海措施最为严厉的时期。
综上所述,尽管表面上看明朝在实行禁海政策,但随着历史的发展,这种禁令的严格程度也随之变化。然而,整体而言,禁海政策始终贯穿于整个明朝时期,这与明朝强调重农抑商的理念和倭寇肆虐的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。随着隆庆时期的到来,禁海政策开始逐渐松动,海外贸易的开放为商业繁荣带来了新的生机,而到了万历年间,更是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